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3年 第20期 > 第4版 热点关注
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应聚焦五方面工作
发布时间:2024年01月03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 赵 峥

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,倡导和推动城市与人才良性互动、共同成长,既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,也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广州、杭州、石家庄、南昌、昆明、苏州等全国很多城市,纷纷提出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,并围绕提升人才服务水平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、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但从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来看,尽管在推动城市环境友好、制度友好、发展友好、民生友好和文化友好等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概念上,各地已经有了较好的共识,但从工作重点上,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凝聚,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,特别在政策引领、载体建设、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,加快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进程。

一是聚焦“政策”,健全人才工作机制。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,深入调研当前城市人才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,综合研判城市人才发展趋势,聚焦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,因城施策制定和完善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各项政策,做到靶向引才、精准用才,使城市人才政策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又符合本地特色。统筹推进城市人才发展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遵循人才成长规律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不断破除束缚城市人才发展的评价、使用、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,激发人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。发挥城市人才工作中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、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、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,形成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规划及实施机制,精准打通人才政策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二是聚焦“平台”,吸引全球精英人才。支持重点城市在全球重要节点城市设立连接枢纽,探索构建全球人才网络,建立国际化引才平台体系。支持城市重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,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,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机构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,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。充分发挥我国31个省区市525个城市与143个国家结成的2927对国际友好城市作用,加强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交流合作,以友好促引才,大力吸引高素质国际人才来华创业。密切与国外华侨华人社团合作,以城市招才引智工作为重点,策划大型涉侨品牌和专题活动,大力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华创业发展。

三是聚焦“服务”,引聚城市适用人才。推进城市人才服务精细化,围绕人才引进、项目申报、政策兑现、生活保障,建立“一帮到底”的服务机制。完善产权并重、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,解决各类人才住房问题。推进城市人才社区建设,从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营造适合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活环境。建立“社会化”人才服务体系,广泛调动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、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积极性,增加优质服务供给,构建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”的城市人才服务新格局,形成留住人才的“强磁场”。

四是聚焦“发展”,搭建广阔创业舞台。引导和支持重点城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未来产业领域,积极创建各类产业创新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,为高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空间。加强重点研发平台建设,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,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供舞台。紧扣城市产业发展需要,高水平建设高新区、经开区等重点人才聚集区,推进各类人才创业园建设,构建人才发展最佳“生态圈”。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,为企业家的成长发展和创新创业创造营造良好环境,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家培训体系,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企业家人才队伍。

五是聚焦“环境”,建设人才安居城市。实现从简单依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向依靠优良环境集聚人才转变,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人才新格局。鼓励城市打造集约高效、经济适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,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,加快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,提升城市抵抗风险及事故和快速恢复的韧性能力,营造城市人才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引导城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,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,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,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。大力培育城市精神,丰富人才精神生活,提升人才幸福指数,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。

 (《中国经济时报》 2023年12月11日) 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